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王奎重
有时利用3D Slicer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时需要输入体素大小,即x、y、z方向上的像素大小,它代表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。只有精确的输入相关参数,才能准确重建三维形态。对于标准DICOM格式的图像,这些体素值在DICOM图像标识符(tag)里有显示,可以自动导入,如东芝16排CT生成512×512像素大小的图像Tag为:(0028,0030)pixel spacing 0.468/0.468。但对于JPG图像,在图像导出过程中,这些像素参数均被删除,且图像放大或缩小过程中受周围像素插值影响,生成的jpg格式图片与原来dicom格式图片像素大小与原始图片存在差异。这里介绍如何对JPG图像进行像素测量,为三维重建做准备。
1.对于一个序列生成的很多张jpg格式的图片,其大小相同,仅测量其中一张图片的像素大小即可。有的看图软件以jpg格式导出时,图片上会显示有关信息。如下图的图片,“512×512”是x、y轴上的像素数量,“DFOV: 4.5×4.5”是图片大小(厘米),则x轴每个像素大小为:45mm/512=0.088mm。
![图片[1]-测量JPG图像上像素大小-临床影像实践](https://www.slicerc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9/02/1.jpg)
2.有的图片显示信息为放大倍数,对于“512×512”放大倍数为“1×”或显示“zoom:100%”的图片,导出JPG时其像素大小与DICOM图片一致,即可以查Tag为:(0028,0030)pixel spacing 后面的数值为像素大小,即0.468mm。对于下图放大倍数为1.09倍的图片,不能再使用原始像素大小,输入像素应为0.468/1.09=0.429mm。
![图片[2]-测量JPG图像上像素大小-临床影像实践](https://www.slicerc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9/02/2.jpg)
3.有的图片无上面所介绍的DFOV或放大倍数等相关参数,但有比例尺,可以根据比例尺大小/该比例尺所占的像素数目计算像素大小。
4.最难计算的是z轴像素大小。如果能查到工作站或PACS系统内的原始DICOM图像tag,则根据tag内的参数计算z轴像素。一般对于CT数据,其层厚与层间距相等,该数值即可视为z轴像素大小,tag为(0018,0050)slice thickness后面的数值,或者根据相邻两层的位置坐标相减获得,tag为(0020,1041)slice location后面的数据,单位均为mm。对于有些MRI数据,层厚与层间距可能不相等,有的层厚大于间距,中间有重叠,有的层厚小于间距,中间有漏隙,z轴像素大小应从相邻两张图片tag(0020,1041)slice location坐标相减获得,或者查到tag为(0018,0088)space between slice后面的值即可视为z轴像素大小。有的图像上显示层与层之间的空隙,如6.0thk/2.0sp,此时z轴像素大小为thk+sp数值即6.0+2.0=8mm。
5.对于z轴像素大小没有原始数据做参考时,只能根据矢状位或冠状位图片计算z轴高度除以z轴层数获得。
注: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。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擅自转载及他用,有关参照本文产生的纠纷及法律后果本人概不负责。
- 最新
- 最热
只看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