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孙宗汉 湖北省十堰市国药东风总医院神经外科
声明:文章所有权归属作者,如需转载或引用图文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,更多内容请关注本公众号。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临床参考时建议有备用方案进行验证,尤其深度测量的时候容易出现计算错误而产生较大误差。因应用本文所述方法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,作者及公众号主体均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应用Image J软件对CT照片进行相关数据测量,不借助3DSlicer等三维软件对血肿进行定位的一种方法。Image J软件的下载、使用方法参见上期文章,在此不再赘述。
01. 数据测量:为了便于说明在图像编辑软件中对血肿最大层面进行如下标记:A:额正中点;P:枕正中点;M1:通过血肿中心点且垂直于正中线并与之相交的交叉点;B1:血肿中心点;T1:血肿中心点在左颞部的体表投影;T2:血肿中心点在右颞部的体表投影。在Image J软件中分别测量PT1、AT1、PM1、M1B1、B1T1。
02. 基线校准:本CT片非标准OM线扫描,层距5mm,外耳道位于5号片,晶状体位于12号片,血肿最大层面14号片,顶部扫描为26号片。
03. 确定血肿最大层面:在外耳道正上方(12-5)×0.5=3.5cm的点与外眦画一条直线,作为此CT扫描基线。平行基线于基线上方(14-12)×0.5=1cm画一条与基线平行的直线,此线所在平面即是血肿最大平面。连接眉心与枕外隆凸画出正中线。
04. 确定T1点:在头皮上画出血肿最大层面和正中矢状线,标记A、P两点,根据PT1数值(弦距),在头皮上标记出T1点,T1点即为血肿中心点在颞部的体表投影点。根据AT1数值(弦距)也可以标记出T1点,看看两种标记方法是否重合。如果没有重合,要查找原因,首先确认血肿最大层面在头皮上标记是否准确,并在Image J软件中检查标尺的校正是否正确。
05. 确定M2点:M2点为M1点在头皮顶部的体表投影点。① 计算M1M2数值:血肿最大层面为14层,最顶层为26层,层距为5mm,则M1M2=(26-14)×0.5=6.0cm,考虑顶部头皮未扫描到,纠正M1M2距离为7.0cm(增加的1.0cm为估算值)。③ 计算PM2:根据勾股定理计算,公式为PM22=M1M22+PM12(PM1已测量)。④ 在头皮上根据计算出来PM2的弦距数值,画出M2点。
06. 确定B2点:B2M2(弦距)=B1M1,M2向左侧垂直中线旁开B1M1(已测量)距离即是血肿中心点B1在顶部的投影点B2。
07. 确定额部穿刺点F:画出听眦线(OM线),画出平行于听眦线且通过T1的线,在此线上画出距离中线2.5cm点,标记为F点。此种方法为笔者的个人习惯,复查CT时标准OM线扫描,引流管正好位于一个层面内完整显示,以此也可以验证穿刺的准确性。
08. 确定穿刺平面:连接FB2,穿刺方向指向血肿中心B1点,同时在平面FT1B1和FB1B2上,也是两个平面的相交线。
09. 穿刺方向:使引流管同时平行于FT1和FB2所在的平面即可。
10. 术后CT:引流位置偏深,是根据测量相关数值进行估算,那如何减少这个误差呢?
11. 穿刺深度的测算:在头皮上测量F点到中线垂直距离(由图07可知为2.5cm),在下图中画出P1点使P1M=2.5cm,再测量B1P1、P1T1。
12. 头皮数据测量:在头皮上测量FT1的弦距,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,根据勾股定理,可以求出另外一条边的尺寸,按照下面的示意图可计算出穿刺深度。
13. 公式计算:FB2 = BP2+ FT2 – PT2,FB即是穿刺深度,PT、BP测量方法见图11。
14. 三维视频
15. 定位片:扫描时多扫描到红线位置,而不是到顶部软组织。
点 评
本文中对于M1M2的测定实际上是有一定误差的,CT摄片时最顶部的骨质和头皮软组织往往不被留取,以上图为例,扫描时只扫描到红线位置,实际头顶部位置为黄线位置,计算M1M2数值时要把红线和黄线之间的距离进行估算后加上。如果影像科能够给出定位片,依据定位片的层距重新设定标尺,之后测算出红黄线之间的距离就会更加准确。应用此方法定位时胶片最好左右对称扫描,以减少测量误差。请继续关注脑出血系列专题文章,后面会给出3D Slicer软件定位的解决方案。
文章编审:曹玉福 鹤岗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
文章链接:
致谢:衷心感谢谢国强主任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并校对。
► 本脑出血系列专题欢迎您的投稿,无论是否涉及到应用3D Slicer均可,只要是资料齐全,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即可。
► 投稿邮箱:444703546@qq.com。
► 如想交流学习3DSlicer知识请加我微信好友(caoyufu)入群学习。
暂无评论内容